学业规划:中学毕业生的另一场考试
3434 / 2010 / 来源:

 

  秋意渐浓,又一批学子步入了人生的高(初)三时光。在传统的观念里,这是学生求学生涯的冲刺阶段。为了考取理想的大学(重点高中),从学生到家长,从学校到社会都对他们有着相当高的期望和关切。那么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就成了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目前相当多的学生、家长甚至老师在处理这一问题时,都面临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陷阱。
 
  现在,绝大多数人认为,要有美好的前程,必须考上重点或名牌大学,这就要求分数越高越好。于是提高考试成绩成了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等相关人员的全部工作。学生没日没夜地学,教师没日没夜地教。家长则尽一切可能提供后勤支持。对涉及学生个人成长的其他问题则尽可能淡化处理或暂且不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分数考得很好,也进入了理想的大学,但进校后失去了奋斗目标,很快便处于迷茫、苦闷之中,等到大学毕业,则陷入更大的发展困境——就业困难。
 
  为什么播下了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现实与理想的距离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遥不可及?现实中的事例无不证明,仅有高分数是无法保证美好的人生前程的。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笔者认为,问题就出在我们关于个人发展的观念以至方法和策略上。怎么讲呢?在计划经济时代,个人的升学、就业均由政府牢牢控制,也就是说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事项完全由政府操控。我们的主流人群只能在国家规定的道路上努力奋斗,这就是常说的从小学读到大学,然后国家分配工作。这样以来,从个人的角度讲,升学就意味着就业。这也就是上述“好大学有好工作”这一观念的制度根源。在此环境中,个人之间的竞争更多的体现在求学时的竞争,只要成绩好,考上了层次高(名牌或重点)的大学,就业的层次就比较高,个人发展的层次也比较高(也就是有美好的前程)。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大学生升学就业体制已经从过去的“两包”(即包学费、包分配)变成了“两自”(即自费上学、自主择业)。自由与责任从来都是统一的,大学毕业生有了择业的自由,也就有了求职的责任。另外,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才市场已经从过去的卖方市场变成了今天的买方市场。那么面对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你将凭什么打动用人单位录用你呢?而我们的高三学生和家长却没有认真地直面并解决这一问题,仅仅是为了考取所谓的“好大学”而埋头苦读。结果从“好大学”毕业后,走向人才市场,发出了我的工作在哪里的悲叹!社会经济形势及升学就业体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我们还持老观念,以为天不变,道亦不变!其结果呢?只能是南辕北辙!这难道不是刻舟求剑故事的现代版么?坐而论道时,我们都在嘲笑刻舟求剑的主人公,也都整天将与时俱进挂在嘴上。可到了现实生活中呢?
 
  所以,作为高(初)三的学生和家长,亟需变革观念,调整个人发展战略,从而适应形势的变化,以确保个人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这就首先要科学地解决前面提到的那一事关个人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即:我将凭什么打动用人单位呢?为此,我们就要研究用人单位的需求。一般来说,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为两点,其一是在具体的岗位上能力要最强,其二是人力成本(学生的工资期望)要尽可能最低。通俗地讲,就是物美价廉。那么作为学生如何满足这一要求呢?我们做进一步分析:能力来自天赋及后天的学习,工资期望则与自己的求学成本密切相联,一般情况下,求学时花钱越少、时间越短的学生,其工资期望越低,反之越高。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博士生的要价必然要大于本科生,大学生的期望必然要高于中专生、技校生。这后面都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这样说来,要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学到最擅长的、用人单位也需要的,另一方面,求学过程中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资金都要最少。简而言之,就是以最小的投入学到用人单位需要的最强能力。为此,我们就要深入考虑:我的擅长是什么?我最喜欢什么?未来几年的人才供求形势如何?我毕业后的就业目标是什么?为此要选择什么专业?又要在哪个学校学习?等等。只有科学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前面的一系列问题才能逐次解决,也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大学毕业就失业的发展陷阱。而这一过程就是学业规划,即规划未来的学业,我将学什么?在哪里学?什么时候学?怎么学等等。
 
  因此,我们认为,作为高(初)三学生,除了学习而外,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业规划。并且,学业规划的重要性也要大于学习本身。因为学业规划是为我们设定目标、选择路线,而学习只是具体的奋斗。如果目标缺失、路线错误,那么即使再努力,也无法达到自己的理想。南辕北辙的故事就是明证。具体到高(初)三学生,即使分数再高,但如果升学决策失误,填志愿时稀里糊涂、道听途说,或者随大流,进入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或发展方向,则很有可能大学毕业就失业。但如果通过学业规划,做出了科学的升学决策,选对了专业或方向,那么即使分数低点,走了一个相对比较低层次的学校,但只要自己努力,学到了真本事,那么依然可以顺利就业。不断地向自己的目标靠近。
 
升学就业体制从“两包”到“两自”,把大家从只能在高考这一条路上的竞争变成了市场上多种出路之间的竞争。把平等的观念从过程(机会均等)上移到了起点(权利平等),是个人权利的回归,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权利从来都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如何科学地行使权利、承担责任,进而争取自己的利益将是每一个现代公民都必须接受的考试。而学业规划将是高(初)三学生成长为现代公民时所面临的第一场考试。

摘自学业规划与升学决策研究专家-张恒亮